2006-12-30

初派來港

郭氏在1915年4月25日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 年少時就讀於愛丁堡 Merchiston Castle School, 其後於蘇格蘭 St. Andrews University 和英格蘭劍橋大學 Christ's College 念古典文學, 再回St. Andrews University 攻讀經濟學。 1941年結婚, 同年進入英政府殖民地部, 被委派到香港工作。 當他前赴香港途中, 適逢太平洋戰爭爆發, 英政府改派他往塞拉利昂工作, 直至1945年再展開其漫長的香港之旅。

初到香港他是在貿易及經濟事務主處工作, 1952年晉升為助理財政司。 1961年接任祈樂嘉 (Arthur Clarke) 出任財政司。


二戰後世界及香港經濟

二戰後世界百廢待興, 重建項目需投入龐大資金, 加上戰時全面實行政府主導的經濟策略(如配給等制度),所以戰後各國很多選擇實行計劃經濟, 控制工資物價, 希望穩定社會及推動發展。 人民得到數年休養生息, 政府主導經濟的模式沒有改變,政府以赤字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的凱因斯學派成為各國施政主流。 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 自1949到1973年西方主要工業國GDP年實質增長為4 – 4.5%, 相對於其後25年的2 – 2.9%高近一倍, 在五、六十年代人們的觀點是只要政府依據凱因斯理論施政, 那繁榮是必然的。 可是現今看來, 戰後的高速增長也是由於戰時科技轉為民用生產和嬰兒潮需求所帶動的。 但不可忽略的是, 前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格林斯潘就曾對凱因斯理論作出評論, 指其乃七十年代美國經濟積弱的一大因素。

相對各國, 香港在戰後初期的經濟也是由政府主導, 但它很快便恢復香港的自由經濟。 1945年9月港英軍政府成立, 11月便宣佈對外貿易, 港督復職後便宣佈自由貿易: 不限制進口, 不補貼出口, 除對數種進口貨品徵收關稅外, 其餘貨品一律免稅, 這在保護主義瀰漫的年代是罕見的自由, 香港無論從貿易和財政政策上都跟宗主國英國的政策有很大的分別。 在沒有跟從大潮流以赤字財政刺激經濟下的香港, 哪經濟發展又如何呢? 自1949到1973年, OECD的統計是7.8%。

No comments: